德国的“混龄教育”,有何“过人之处”?
摘要: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:“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任性的事情,对于儿童也是这样,这样做也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,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。”
"
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:“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任性的事情,对于儿童也是这样,这样做也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,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。”
"
在西方,许多国家都实行混龄教育,比如大家熟知的英国皇室、谷歌创始人、比尔盖茨、美国原总统奥巴马等都接受过混龄教育,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有了一百年多的历史。
而德国的混龄教育是最典型的:德国全国的幼儿园统一采用混龄教育模式,不仅0-6岁学前儿童进行混龄编班的普及,中小学也逐步实施了混龄体制,他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中学习、生活、游戏。
“混龄”不代表“混乱”。混龄教育主张采取开放式的、个别化的教育,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学习,充分地思考,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。
有研究表明,混龄班孩子的灵敏度,比传统的分龄班要高很多。

一、共情能力更强
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,用来研究独生子女和不是独生子女的孩子,在揣摩别人的心理方面是否存在不同之处。结果显示:兄弟姐妹越多的孩子,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想法,共情能力就越强,双胞胎和多胞胎除外。因此可见,“混龄教育”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可以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。
二、更有责任感
因为“混龄教育”内的孩子年龄段都各不相同,所以年龄大点的孩子会照顾年龄小的。年龄小的被照顾者,最终也会成长为照顾别人的一方,在这种相互照顾,互相帮忙的情况下提高了孩子的责任感。

三、孩子更加独立
“混龄教育”的基本理念就是将幼儿园打造成温暖的“家”。里面除了游戏的场所外,还有休息和学习的场所。在班里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在一起生活的,因此,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。
比如,大龄孩子经常自己穿衣服、刷牙、洗脸、叠被子等,年龄小的跟着学,自然而然地去学习,提高了孩子的独立性,这是现在普遍家庭教育所缺失的。
四、减少了竞争受挫的状况
如果一个班级内都是同龄的孩子,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,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人际交往, 所有的压力都会转化到孩子身上,同时家长也会拿自家孩子跟别人比较。这样会让孩子只注重跟别人的竞争,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发展。

而“混龄教育”的孩子却基本不会存在这个问题,因为他们的年龄段各不相同,学习的内容也不尽相同,年龄大的不会跟年龄小的竞争,减少了孩子因为竞争而受挫的状况。
总的来说,混龄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,低年级(弱者)的和高年级(强者)之间学会彼此相处,在力量不均的人际交往中,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是每个人的必修课。
亚里士多德说过:“思想的防线是一个国家最廉价和最有效的国防”,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强大,是由全体国民的教育程度决定的,而德国混龄教育恰好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和成长空间,可以说把这条信念履行的不错了。